丁志杰: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和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

资讯2天前发布 admin
11 0 0
2023年5月20日-21日,以“坚定信心,高质量金融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京成功召开。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在论坛上正式发布《2023中国金融政策报告》,并从成绩回顾、形势分析和任务展望三个方面对报告做简要的介绍。

丁志杰认为,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进展。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两个两难困境。第一个两难困境是发达国家再次面临着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的两难选择;第二个两难困境是美欧中心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围绕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他认为通过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加快金融科技赋能,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等举措,探索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近日,以“坚定信心,高质量金融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京盛大开幕。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丁志杰: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和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
(图为丁志杰)
感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邀请,受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委托,由我代表项目课题组来正式发布《2023中国金融政策报告》,今年的报告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金融之路”为主题。
今年的主题不仅是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最新成果,也是对金融业在新时代探索中国金融特色之路的阶段总结。从这个角度出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金融之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统筹好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业始终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统筹好金融需求和供给平衡,在满足市场有效金融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统筹好开放和稳定的关系,以高水平制度型金融开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外贸、稳外资、稳外汇,并最终稳经济;
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
下面我从成绩回顾、形势分析和任务展望三个方面对报告做简要的介绍:
第一部分成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进展

如果以刚才提到的四点作为标准,2022年我国金融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以下五个方面可圈可点。
一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实体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2022年,央行使用降准、降息、差别化信贷政策以及调节宏观审慎系数等一系列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精准滴灌的独特优势,人民银行设立了科技创新、普惠养老和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
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构建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体系,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0.64万亿元,2022年共有357家科技创新企业通过注册制登陆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实现融资4481.58亿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三是打造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是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进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
二是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完善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在2022年充分研究和准备的基础上,今年的4月28日推出“北向互换通”,明确在交易、清算结算方面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
三是支持区域开放创新,推进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在前期调研和准备的基础上,推出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30条金融改革开放创新举措;
四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2022年相关部门出台了《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多部重要的法规文件,金融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加快监管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五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首先是妥善处置房地产领域债务风险,金融政策发出包括银行信贷、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在内的三支箭,积极稳定市场。同时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处置,2020年至2022年,新增55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
第二部分形势,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难以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金融视角看,当前我们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可以概括为两个两难困境
第一个两难困境是发达国家再次面临着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的两难选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系统性的金融稳定问题,但是没有物价稳定的问题。追溯历史,美国上一次同时出现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问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高通胀和银行业危机,即储贷协会危机,距今已经有40年的时间。
这次通胀的成因是复杂的,有新冠肺炎的因素,有需求过热的因素,有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素,也有地缘冲突的因素,这些因素叠加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目前虽然已有回落,但欧美的通胀黏性仍然较为明显。
欧美的应对政策是选择了类似八十年代的加息做法,欧美银行均在5月份持续加息,尤其是美联储已经自2022以来连续十次加息,共计500个基点。加息政策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可能引发欧美银行业危机。
前不久硅谷银行破产,主要原因不是期限错配,也不是信用危机,而是市场风险。欧洲大型银行深度参与美国金融市场,美国银行业危机对欧洲也形成风险外溢,近期银行业危机还在持续发酵中。
第二个两难困境是美欧中心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美国利率中枢的快速提高导致了本轮强势美元周期,处于外围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金融体系承压,部分亚洲货币汇率已经触及甚至弱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低点。
比如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菲律宾比索、印度卢比等大幅度贬值,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最差水平,部分货币甚至创出历史新低,包括日元在内的汇率也大幅贬值。去年10月,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50,突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147的水平。
从国内经济形势出发,我们要辩证的全面看到,短期我国经济复苏面临一些挑战。4月28日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
一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经济体系具备很强的韧性,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同时经济结构在不断地优化,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稳居世界第一。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和7.9%,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同比增长2.3%。
二是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具备较强的自主性,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主要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物价调节,我国通货膨胀水平长期稳定,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在欧美国家加息的浪潮中保持自主性。
三是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2017年至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年化波动率均值为3.83%,已经接近实施浮动汇率制度主要货币的平均波动水平,能够及时有效释放升贬值压力,有利稳定市场预期。国际收支保持平衡,2012年以来,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保持在2%左右的合理区间。
第三部分任务,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
这些都意味着我国金融业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道路上有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职责。面临着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开放的任务,课题组认为有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新时代的货币政策要强调精准有力,要做到两个保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归宿基本匹配,这是统筹好就业稳定、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关系的关键。
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尤其是在市场高频波动环境下能够灵活反应,及时调节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实时流动性余额,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是加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能力更加强大,危机传导的速度加快,监管部门需要提高反应速度,根据实时数据识别风险,同时也要提升在开放条件下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三是健全资本市场功能。4月10日,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十家企业上市,标志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注册制改革体现出了推进金融改革的三个原则,借鉴全球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这是未来推进金融改革的重要经验。
四是加快金融科技赋能。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冯慧兰指出,为了使金融科技有助于促进经济韧性和包容性发展,需要在鼓励创新和管控风险之间取得适当平衡。根据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至2025》,要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
五是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自2020年向国际社会做出“3060”目标承诺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同时,要做好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支持转型经济活动。
六是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和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构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融资环境。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预期引导,完善外汇市场微观监管。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完善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对金融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就能走好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
谢谢大家!
内容来源:清华大学学说平台

责任编辑:张柯柯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Ads Blocker Image Powered by Code Help Pro

检测到广告拦截程序!!!Ads Blocker Detected!!!

我们检测到您正在使用扩展来屏蔽广告。请通过禁用这些广告屏蔽程序或者把网站加入白名单来支持我们。

We have detected that you are using an extension to block advertisements. Please support us by disabling these advertising blocking programs or adding the website to the white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