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线交易员访谈实录(王维扬)

外汇资讯11个月前发布 admin
166 0 0

 

中国一线交易员访谈实录(王维扬)

 

 

1 行情背后的理由做交易,每一个动作都要有它的理由。

为什么你觉得要做多?我们曾经有交易员说,因为我觉得它跌不下去。我说,跌不下去跟涨上去是两件事情,跌不下去这件事情,也许只需要你觉得这里是底部,但是涨上去要有能够做多的理由。

你现在所在的私募是什么性质的?

集团本身是做商贸的。有时有人会问,为什么我没有选北京、上海或深圳,这几个金融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为什么选了南京?然后我就心想,南京是怎么了,怎么感觉好像做金融的不应该在南京。对我们来说,现在交易这么发达,尤其都是走网络的,所以我们人在哪里上班,这一点不是那么重要。

而且,私募募的钱绝对不是只有你当地的钱。以我们来说,我们现在大概规模到9亿多,其中南京的资金可能只有几千万,绝大部分都是外面的钱。南京毕竟不像北上广深,所以它的生活成本比较低,而且它本身高校资源还算不错,也有好的高校,我们招交易员还是比较注重这点,当然跟北京、上海有落差,但是还算不错。

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技术面是事后再解释它可能发生的一些行为。有些人会喜欢用技术面去抓支撑、压力,但是对我来说,100个人去看,可能会有100种答案,位置未必是完全相似的,这个东西其实没有绝对对错。假设我觉得现在上证指数压力在3720点,那么现在行情涨到3721,你觉得它是突破了一路要冲到五六千点,还是它可能是个假突破?那到3719点而没有达到3720的预测的压力点的时候,它到底算不算达到了?这个东西其实都很难定义。有时候我们写一些类似大于、等于、小于这样的很简单的公式,但是大多少才叫真的有效的突破?所以这个东西其实不是那么好定义的,尤其是你知道行情发生的背后一定有它的理由,但这个理由可能真的不是所谓的它碰到支撑或压力,可能不是这样。我个人是本硕金融背景出身,那么我们比较在意的,是它发生背后的理由。

做交易,你每一个动作都要有它的理由。为什么你觉得要做多?我们曾经有交易员说,因为我觉得它跌不下去。我说,跌不下去跟涨上去是两件事情,跌不下去这件事情,也许只需要你觉得这里是底部,但是涨上去要有能够做多的理由,而“跌不下去”这四个字好像不是做多的理由。不管大家把行情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它无非就是上涨、下跌、不涨不跌三种形态,但是在这些形态当中,你又可以按涨的幅度细分,比如说5个点以上的、3~5个点的、1~3个点的、1个点以下的。你也可以根据它的涨速细分,是三分钟内就涨一个点,还是每一分钟涨一个tick,一样都是呈现方向性的走势,但是它的速度不一样,幅度跟速度,这两大因素都要考虑。其实行情拆开来说就没有那么的复杂,但是它可能受到很多利好跟利空的同时影响。

所以我自己会比较倾向找海归,因为在国外不管金融也好,统计数学这些相关系也好,它普遍是教编程的,甚至可能是本科时期就教。按理说你要再往深层研究生领域去念的时候,其实基本上主攻就是Python,你念到所有衍生品的东西,你就必须要有定价,定价你就一定要学它的公式,学它的一些理论东西,接下来你要会计算。所以国内只教理论,但不教运用计算,这一点我其实挺吃惊的,也就是说可能大家了解理论上的应该怎么做,但是实务上跟不上市场真正的需求,或者说我们对交易员岗位的需求,他们可能就是不够到位。

国内金融类本科没像国外那样普遍开设编程课?对,这个可能跟这些高校老师当年的求学过程有关。我以自己专业来讲,我们当年其实蛮幸运的,我大学念的专业是财务金融,但事实上它的前身是银行系,在我进去的前两年才刚改名,改名的意思是,原本他专攻的都是货币类的东西,那么这些学生可能毕业后走银行券商这种比较偏传统金融的路线,但后来学校可能想要市场化一点,所以改叫财务金融。所以它多了一些课程,像投资学、财务管理、各个交易商品的课程,我们那时候本科时期就念过不动产、证券投资管理、期货市场、期权、债券市场,也就是说那个年代可能你能够想象的一些交易品种他都有个别开课去教,当然这会比你念一个纯金融的东西扎实一点,对于进入金融市场这种二级市场交易可能会比较有帮助。

国外的话,因为他们的证券市场发展时间是比较长的,相对对于人才的养成,或者是一些培养的规划上,我觉得比国内的有系统得多。所以其实我们是一路在追赶,去学习境外的一些长处,然后慢慢去加强我们自身的东西。

国内证交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立到现在,其实算算不过30年时间,一路发展上来速度非常的迅猛,这些交易所的国际排名,或不管是成交量也好,或者是整个制度类的风控把控也好,我觉得是慢慢在进步,这点可喜可贺。国外金融市场的发展比较少受到限制,相对来说受干预程度比较小,我们希望我们招的交易员是处在一个比较正统的环境下,因为我们学的很多量化计算方式、定价方式,如果受到一些外力的干预,其实它就是失准的,但是我不希望交易员最后认为只有消息面才是王道。国外的一些培养方式,或者是它的行情走势,以我们之前的经验,他是比较能够套用得上去的。

当然,每个市场有自己独特的走势和特性,按理说我们也算是交易老手了,可是我觉得我们还像菜鸟一样不停地在市场摸索,然后不停地去积累一些犯错的经验求进步,所以其实我觉得这跟你的交易年限没有关系,交易其实就是,你想要生存下去只能一直赚,它是一个很残酷的行业。以我来看,交易其实是一个属于长期高压的工作岗位,既然是高压,我们自然会期待表现正常的情况下能得到比较优渥的回报,不管是个人成就的满足、名声的提升或者是个人财富的积累,我们都希望能够达到,所以我们愿意花比一般工作岗位更大的力气跟精力去完成。

2 挑选交易员好的交易员的特质是什么?

其实说不上来。传统的回答是这样的,看起来非常聪明、反应快、计算很强、理性甚至冷血,就是你感觉他天赋异禀。这是我们对交易员的传统认知,但是我们身边有多少是属于这样的,其实老实说真的不多。

你个人在交易过程中比较专注,对培养的交易员是不是也会特别严格?反应要快。对我们来说,我们想要节省你在判断决策成形之后到执行的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所以包括一些交易软件,我们都有严格要求。我个人喜欢把我所有想要看的信息塞在一个画面里,因为这样的话我就不用去点画面切换。

以前有一家法国的做市商软件跟我们谈合作,那时候我们在深圳,他不想来深圳就说我们远程路演,结果他们讲自己有什么主要功能时就不停地在切换,我看了5分钟就不想看了,为什么?因为它基本上不满足我的需求,我们需要的功能它都有,但是它散落在每一个画面里面,我盘中没事就要不停地切画面,但是切画面要时间。切换之后,我眼睛要对焦,找到我要看的哪些信息在哪个位置,这之后我又不知道行情变成什么样子,然后我要再去切换,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下半张单,我就不停地在切换,而每个切换中间都有时间差。如果有一个画面能够把所有信息都塞进去,我今天基本上只要看着画面转眼珠就好了,不用动手做无用的切换,所以我可以随时准备停在下单的界面上面,这样的话其实整个执行的流程会比较快速。如果账户是小户的话,这个落差影响不大,但是机构这种体量比较大,所以你要调的单子不会是一两笔,可能一下就是几十笔,比如说期权的话,你可能是很多的情形下都在动,假设我下60笔,每笔你延迟了0.5秒,60笔下完你会发现,你比我原本讲的比较快速的下法足足晚了30秒,意思就是快速的人什么价格都吃得到,你什么价格都吃不到,所以你还得再删单,再去追加,再去改单,你的价格整个所谓的滑点冲击到底有多大,我无法想象。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可能比较在意的是你的判断要快,决策要下得快,执行也要快。

现在执行主要还是靠人,不是程序化?

程序化它有一个限度,的确程序交易会比人的交易行为来得快,但相对它也比较单纯,它完全依照你写的公式、你的条件去帮你判断,直接去丢单,因此它的变化性也会相对少一点。

我们不想要让我们的产品户是属于类似一接多的方式,因为这样子的话,的确我们个人产值能够比较大,因为你能够做的交易账户或者整体的额度会比较大,但是对于公司来说,我的整体风险没有降低,因为我的每个账户结构都长得一模一样。当你在某一个产品户的持仓量达到市场的某一个程度以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慢慢面临到流动性问题,因为ETF期权还是有熔断机制的,当行情急速变动的时候,因为我们是做所谓的中性动态调整,所以它一变我们就跟着调,但常常就是,可能还轮不到别家去做价格,我们家几个交易员噼里啪啦,不好意思被我做到熔断了,被我们追价追到熔断了。但是这样的话,一熔断三分钟的停止交易时间,其实它造成了我们的对冲方式可能会更受到局限,因为某些不能交易,那你怎样变化,用其他方式的结构去调整,这时候因为市场的价格是停滞的,但是标的却还是持续地在交易在变动,所以包括我们在看的波动率走势,那几分钟常常是失真的。

那我们其实能做的就是尽量去找交易所建议,希望能够及早开放,不要再做这方面的限制,因为在国外熔断其实是针对一些没有涨跌停板的东西去设定,熔断本身的意思其实是要降低市场过热的情绪,它让你暂停交易,让大家稍微冷却一下,不要过分地去盲目追价,不管是追涨或追跌,起到让市场比较平稳运行的效果。

但是国内既然股票有涨跌停板,那也就是说进场前最大的风险已经可以固定,能够量化在那里,那么我觉得你中间又去降低它,反而增加了它的流动性风险,其实对将来这个是很负面的。不管是对机构也好,对个人也好,其实我们做交易看重的是流动性风险,一些交易策略看起来也很赚,回撤也很稳定,但是最后我没上的原因是,它只适合小资金,它可能只有几百万容量,我们手上几个亿的资金怎么扎进去?剩下买理财?大家知道理财就那么些利润,你其实是没有办法覆盖整个产品的预期报酬的,那就表示它放大的时候,它就有所谓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存在。

这个问题其实会很严重,我们很担心的是,我进场之后赚了钱,结果因为没有流动性出不掉,或者是我进场之后赔了钱,但是我想要止损却又砍不掉。这时候它展现出来的绩效不是你当初设计策略时的样貌,已经完全走了样,所以最重要的是流动性风险。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有部分程序化交易,但是它目前可能还不是我们的主力,因为我希望我们借由不同的交易员去交易期权策略,虽然是同一种交易模式,但因为个别交易员在判断盘势的时候,总是会有些微的差异,比方说现在行情开始往上拉了,我觉得它的行情可能只会涨0.3%,B交易员觉得它会涨0.5%,然后C交易员觉得会涨一个点,这三个交易员可能因为他们对行情从0.3%~1%的预期心理不同,他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样的话他们仓位结构就会有一些不同。对公司来说,公司发行了很多只产品,但是我并不是集中押在某几个持仓上面,这样的话其实它稍微能够降低一点整体的风险。所以我们没有很大力地采用程序化交易是这个缘故。

还有一点是,现在衍生品的人才其实在国内还是相对比较欠缺的,所以我们希望多花一点时间在人才培养跟打底这件事情上面。最终我们希望,公司的交易团队人不要多,但是每一个都很专精,质量很好,个人产值非常高。所以我们针对的不是现阶段他能吃多少资金,而是看能不能把六七十分等级的交易员拉到八九十分,这样的话他本身的这种策略开发能力提升、定价能力提升的时候,玩法可以更包罗万象,对冲能力可能会变得更好,在整个盘子的回撤控制能力更好,他个人产值提高的情况下,我觉得对公司肯定会有一些好处。

目前公司程序化的比重大概是多少?

20/80吧,程序化现在对我们来说是属于辅助性的,可能现在功能上比较单一。比如说我们是做一些中性对冲的策略,但行情偶尔会有一些突发的猛爆性行情,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程序化交易针对Gamma急速变化,去做一些进场动作,去对冲我原本仓位可能会瞬间失衡的这种动作,因为人为你还是要有判断时间,而且因为你仓位锁得越复杂,你需要调整的交易笔数就会变多,当然你整体调整完的时间就会变得比较长,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些比较快速调整的方式去帮你平衡整体的希腊值。所以我们会采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方式,用程序化交易去帮忙执行。

公司招聘交易员时会比较看重什么?

我们找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交易经验的,但不是社会新人,会有一些工作年限。因为新人普遍对自己想法比较多,可能对自身期待过高了,工作了两三年被现实环境折磨一下可能会比较好,也会比较接近真实的工作状态。

那么我们比较想要用交易小白,而不找有经验的老手,是因为有经验的老手可能在某些养成过程中,比如说,万一他待的单位是可以让他去冒风险去搏一把的,他曾经这样赚到了之后,他会觉得这种做法就是王道,那么我很难再让他去守风险做中性策略。对我们来说,我们不想让任何一个人在我们这边破坏了公司定下的规矩,然后造成公司形象的损失,这个可能是无价的。

交易小白进来,我们从教理论知识开始,让他们去上实盘上线,去慢慢地磨练,去帮忙代为执行接单,然后再慢慢照他们的想法,一点一点往真正自主实盘交易的路线去变,这样的话算是比较有系统连贯性的培养方式。盘中他们基本上是自由发挥,但因为教的方式是一样的,概念上是一样的,所以大致上不太会有很大的变化,可能期权类产品做起来都差不多。

像很多家机构来做尽调的时候,他会问公司产品主打的是哪一只,我开始常常会停顿想了好几秒。我后来就会说,其实都差不多,哪一只都差不多,因为绩效最好的交易员每个月都在换人,彼此落差以月报酬来看,可能就是0.1%~0.2%的差别,在互有领先的情况下,它整体长期拉起来报酬率,其实净值图都长得非常像。

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绩效特别好、特别稳定、回撤特别小的假象,我觉得可能跟我们集团老板本身做商贸出身有关,感觉上是比较扎实,比较稳定,比较低调一点,没那么浮夸,所以相对地,我们交易员大概也是属于这样的一个形态。

有工作经验,但没有交易经验,除了这点,你在招聘交易员的过程中还会看重哪些?

好像没有严格的标准。我们可能侧重的是,第一个,学历。我个人对学历或者说学校排名这件事情,其实非常的看重。简单来说是这样,假设我找的是头部的学校,那么他的学生往往只有两种,第一种叫做苦读型的,非常的认真努力,天赋一般,但是后天的努力让他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成绩,这样的一个态度,我们想要。另外一种类型的就是,我不太认真,可是我天赋异禀,轻轻松松就能够考到很好的成绩。天赋异禀的,我当然也想要。因为交易这条路线是这样,100个人当中可能95个是输钱的,2~3个人是不赚不赔的,所以真的长期赢家可能只有1~2位。那么既然他是凤毛麟角,在整个高考的学生当中,我们到底要取排名多少前面的,才能符合我们所谓的赢家的比例。所以基本上我们很看重这个。你说,那是不是后面排名没那么靠前的学校就都没有好学生了?这倒也未必,但考没那么前面肯定有他的理由,要不不够认真,要不天赋不够好。所以,在我们没有办法对面试者有太多的认知之前,学历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接下来第二个,除了学校排名之外,他的专业我们可能也是很在意的。

 3 交易员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想做的是,先把我个人的一些还不算失败的经验,去复制在几个人身上,把原本这个策略的盘子先放大一些,接下来让他们都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之后再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这些被挑选进来的小白,大概会经历一个多久的培养期?这个因人而异。曾经我们有一个交易员,现在做得非常好。那时候我们讲完课,他在我旁边看盘看了两天,我看他交易做了两天之后,我就说,你可以坐回位置自己单干了。接下来就换他同期进来的另一个坐在我旁边,坐了将近两个月。有一天下班他跑来找我说,王总你是不是对我放弃治疗了?我说,什么意思,我没听懂。他说,为什么某某在你旁边坐了一个多月,我坐了两天你就赶我回位子了,你是觉得我不行吗?我说,恰巧相反,因为你的交易形态就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发现你那种做法和形态很稳定,所以我觉得没什么好盯的,你就可以开始自己去做了。但相对地,他的同期我发现,我让你做中性策略,但怎么感觉你骨子里就一直要带一点方向,为了要修正这个事情,我多花很多力气。

我觉得做得稳的人这个“培养期”可能过得很快。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超过半年的,因为毕竟我们是盘中手把手带,所以这个速度可能会比大家想象中短,也可能是因为我个人交易的经验比较丰富。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我们可能是早上7:20进公司,因为要开晨会。接下来可能八九点开始挂单交易,交易到下午,到3点,欧洲盘开始了,然后继续,一下到晚上8点。美国的外汇、期货市场又开始,这时候欧洲盘已经走一半了,我们又换去做外汇。10点农产品开始,做到凌晨2点,差不多了,农产品收市了,然后后半盘我觉得大概就这样了,没什么突发消息了,很心满意足地回家。我一直觉得我们这种从早上一路交易到半夜的,其实很扎实,尤其你面对的是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品种类型,有的是农产品,有的是贵重金属,有的是大宗物资,有的是指数、外汇,不同市场不同特性。加上一开始交易的时候,交易策略玩得比较复杂,我们做的都是所谓的结构性产品,类似现在的场外业务,但现在国内的场外其实做得还挺单纯的,可能是一些针对单腿的东西,但这种东西以国外大行的发展经历,可能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做的就远远不止这样的,他们做的可能是类似多腿交易,有点像我们讲的“雪球策略”,很可能90年代就已经开始搞了。那时候我们老板是从花旗出来的,他常常就丢一份打印出来的东西,他说,你们看一下,给你们30分钟把这个产品给拆了,看到底是怎么样组出来的,拆还不止,拆完之后我们也包一个,我们报怎么样的价格条件出来,能不能赢过他们。我们常常想国外大行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你待在国外大行,我们去国外大行的话,我们就变得比较厉害了?在我眼里我们是一样的,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交易对手是谁,想要挣钱只能战胜对方。

有一次我老板丢了美林证券的一个结构性产品,然后我们就看一看弄一弄,后来我就跟我老板说,三年15个点。他就说bullshit,不信。因为差蛮多的,然后我们说,因为我们市场现在能够接触到一些对冲工具,然后怎么样弄好点,这样才写出来,然后他说好,就这样干。因为我们那时候券商是银行背景的,所以我们就找了银行的所谓的尊荣理财会员,把有这种资格的客户海选出来,因为他们是普遍比较有能力去投一些产品的,所以我们就通过银行的渠道去狂推这些东西。当然里面会有一些需要保本的固收类的部分,我们就协同固定收益部,反正对他们也好,就多了一堆业绩给他们,所以就这样慢慢把这个做大。我们的玩法一直都是比较花式的,所以这可能比较符合现在我们说的量身定做能力,我们玩法一直都不是那么的传统,怎么样对冲能够做到风险不大,但是报酬却又不低,这样的效果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国内现在私募24000多家,我们其实是一个后起之秀,成员都不是所谓的基金业出身的,我们没有所谓的知名人士,没有明星经纪人,也没有拿过金牛奖,那么在24000多家中我们的亮点是什么?观察一下,普遍国内的私募比较追求报酬,但追求报酬的过程中,伴随的往往是你的风险敞口不断在扩大,所以我们一直倾向的是,走一条跟人家不太一样的路,去控制我们的回撤,我们讲求稳定。当然在一个市场比较激进的地方,这样的诉求其实是比较不容易被看见的,因为大家觉得你们就赚不多。很多人对于报酬率这个东西还是期待比较高,所以我也说比较难听的,就是我们其实心里面会比较期待市场永远都是熊市,因为熊市的时候,指增类这些跟股票相关的全部都躺平了,然后这时候大家会发现,原来做中性策略还挺好的,一年可能有十几个点,好的时候可能还可以超过20个点,回撤可能能够压在两个点之内,这时候大家会发现,稳稳的收益也是挺好的幸福。但是,当牛市可能又要开始,市场连续40几个交易日成交量破万亿,你会发现很多人又蠢蠢欲动,跑去买一些股票型的指增的,但是买了半天也没赚到钱。

所以我们想要走一个长期有效的交易策略,我们希望它属于财富管理的一环。做私募其实是做资产管理,你没有把客户的财产管好,你没有给他一个稳定的报酬率,他怎么给你长期信任,把资金长期放在你的产品里面?所以我们想要的是能够稳定,想追求的是一些流动性不那么好、能够长期停住的资金。

券商、期货商的一些资金对我们来说是快钱,但是快钱流失得也快。常常我们绩效还不错的时候,忽然有客户说,王总不好意思,我小孩要出国念书了,我把钱抽回去了。然后我就想,你小孩念书一年要几千万?但是你也不好说破。要不就是说,我们刚好摇到号了,我们要买房了,要验资了,要抽钱出去。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很沮丧,我明明做得不错啊,应该会受到他的认同,结果他抽资了。这对于销售员来说也是一个苦恼,你这个钱不够稳定,他就得一直想办法去补,找新的钱来补上原本流失的洞。

对我们来说,整体规模会因为这样上去很辛苦,所以我们一直想要找一些能够稳定的。当然越没钱的越不稳定,但有钱的有时候他们很看重报酬率,他也不稳定,所以我们想要塑造出一个类固收的形象,费用后绩效能够达到10~12个点,好的时候甚至能到15%,但是回撤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这样的话跟固收相比,我们虽然冒了大一点点的回撤风险,但是整体而言,我们的报酬毕竟还是中度风险的一个报酬,这样的话可能客户的认同度会比较高。

你的交易成长过程中,接触的花样是特别多的,但是现在你们培养交易员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会比较单一?

对我们来说,个人产值高的情况下,我就不想要用所谓的人海战术,比如我养50个、80个或100个,我租下这一层,但是这样做下来,租金要多少钱,要多少座位,多少台电脑屏幕,网线到底要拉多少条,这些东西都是成本,然后每个人能分到的授权额度就不会很高,有的交易员可能觉得自己很厉害,可是你怎么给我这么一点钱做,然后他就会跳槽了。

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人能够较为稳定,所以我们人数一直在做控制。我觉得交易不是打群架,不是人多就赢,我们会希望他可以一个打十个,一个交易员的产值能够顶人家十个,这样他个人的产出能够得到的就比较多。同时,我们控制人数的情况下,我们在管理上会比较有效。打个比方,如果我手下有50个交易员,假设我真的要尽好主管责任,收完盘、复完盘之后,我们一个一个检讨,一对一地谈,我估计50个人谈完隔天就开盘了,都不用下班。所以人数一多,其实管理上一定会有一些疏忽、不够到位的地方,但是我们不希望是这样。我觉得在人数可控的情况下,我们有些东西执行效率也好,管理效率也好,会比较能够提升。人一多,其实大家想法多或什么的,沟通上会有一些困难,执行效率就会差很多。

交易员在这三五年的过程中,会因为遇到什么瓶颈而被淘汰?

通常都是因为做不好吧,总输钱。如果是赚得不稳定,那还可以忍。客户投钱在我们这儿,他当然希望你是稳定获利,因为那是我们对外标榜的宗旨。但如果你又不稳定又不获利,他为什么钱要放在这?他会说,我买你们产品不如去放理财,对吧?理财多多少少两个点、三个点,你们都没赚对吧?我也很怕客户跟我们说这种话,我们对于回撤为什么控制得紧,因为洞挖得越小,填补起来时间越短。最简单的说法,100万资金我输20个点剩80万,80万要赚回100万,你要赚25%,你会发现你用比较小的资金要用比较大的努力才能回本,也就是你洞挖得越小回来越快,净值持续回到稳定成长的轨道就会更快,相对资金的稳定度就会比较高。如果你挖一个大洞,你说你很稳定,其实你没有。形象这个东西要经年累月去积累,一旦你没有稳定的形象,又好像没有高报酬,那是不是就玩完了?

所以我们对于回撤控制是比较在意的,因为我们是这样看交易员的,每个交易员都有运气好押对的时候,所以看他某个时候很赚其实不太重要,我们比较看的是他长时间是不是够稳定,在他不适合的行情出现的时候,他输得很少,甚至没有输。越没有输的策略,其实如果我是资金方我越敢押,因为我基本上不太会可能会受到伤害,即便是报酬率比较低,如果知道这个策略要么赚要么不赚,但是没有输的可能性的时候,我all in都可以。

但是,如果说他可能会赚50个点,但是可能回撤30个点,我如果是一个心态比较保守的人,我也许会拿5%的资金出来试试看,只是试试看,因为我个人不敢去承受亏损30%的风险。有些人对资金、对报酬率的要求可能是比较激进的,但有些人比较保守,他可能自己开公司开企业,在这边是稳定收入的情况下,他希望能够保本抗通胀之外还能有些许的成长,我觉得或许我们的产品就能够匹配这一类的需求。

既然估不出来,我就不会把它拿来当作长期有效策略,因为它可能都不出现。就算你说只要5%以上行情出现一次我吃一次,但它就不出现。客户年初投钱进来,1~11月你都没做交易,然后你说放心,12月一把行情出来,我就帮你赚15个点,你觉得客户会相信吗?我自己说这个话我都不相信,因为择时的不确定性太高。

所以我们喜欢把年度计划去有效地切成12个月份,每个月份想要达到目标不高的情况下,你承担的回撤风险相对比较低,就比较可控。像我们在做一些程序化交易,比如说一波10个点的行情,可能很多人就是我跟你抱到底,只要这一波我赚的钱回撤不要吐掉,倒赔到若干点,碰到我止损之前我都不出场,很多程序化交易是这样干,尤其在国内。但是我们的做法可能就不太一样,我们可能是把它切成三段或五段,假设切三段的话,我可以每一段赚3.3%,按我们正常的盈亏比是2:1以上的话,我可能只承受一个多点的回撤风险,因为它还不一定会发生。如果说一个多点的回撤风险我觉得还是有点太大,连续来几次也还是很多,那我们再切细一点,我把10个点的波段行情切成五段,我每段只吃2个点,每次大概承受回撤零点几的风险的时候,我觉得就算我做错了,净值图上的表现会比较接近锯齿状,而不是忽然一个大涨大跌的震荡,像心电图的行情,这样的话,长期下来它的净值表现曲线向上,但是过程中你的震荡是比较微幅的,在一些基金的评比当中,可能这些数值会相对好。其实对于一些机构竞标来说,在不好行情的时候保持获利,或者是在风控上有比较好的能力,这样是我们想要展现出来的。

你当初刚入行的时候,所经历的教育成长过程,和现在你们公司交易员所经历的,是否相似?

完全不一样。那时在行业内做交易,大家可能一开始都是从研究出身,事实上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所谓的师傅。可能大家懂得都不太多,所以不太会有人认真教你,因为可能你教会了某个人,他最后把你踩下去了。所以那时大家为了竞争或者为了生存,其实是不太会共享的。但目前公司不太一样,因为我们找的人都是小白,我不跟他共享,我等他慢慢成长,等他慢慢输,慢慢自己修正,再慢慢调整,我们没有那个时间。所以我们可能一开始想要做的是,我把我身上所会的若干部分先复制在他们身上,他们能够帮我去执行一些策略,然后能够生存下来,在帮我们把交易策略或者整个规模做大之后,再依他们个人的发展性格去找一些适合他们的策略帮他们去做调整,再去扩大他们个人的操作规模。

4 长期有效的交易策略

我们讲的是长期有效的策略,如果你的策略不是长期有效,你就是吃一年扛个三五年,也许做股票能够这样忍受,但是做衍生品交易,比如说金融商品部这些赚取绝对收益的,管你牛市、熊市、震荡,你都得赚。

你当初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开始接触交易?

我当年念金融专业其实误打误撞。早期我自己比较热爱运动,也有参加几个球队、田径队等等,那时候刚好又看奥运,发现美国代表队很多拿金牌的,有人甚至是学医的。那时候我们职业运动不发达,大部分家人还是希望我走普通的专业,我就想人家是学医的,可是一样能够均衡发展,我大学要学什么呢,其实我好像很多方面都有兴趣,最后填的金融只是因为想,不管以后做什么,至少自己要会一些理财技巧,所以就学金融。在念大学的过程中,学校有办一些所谓的模拟竞赛,刚刚讲到我们的课程,包括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期权、不动产投资,还有股票投资管理这些,每一个课程老师都会办一些模拟竞赛。我其实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拿过第一名,但是模拟竞赛例外,不管怎么比我都是第一名。那时候我就忽然发现,自己是不是跟其他人在这方面有点不太一样。

因为我学习成绩不够好,所以在那个时候毕业后基本上是进不了交易部门的,因为学历不够,学校不够好,又不是从研究部门这样传统路线过来的。

后来,因为公司的衍生品自营单位在金融工程部,所以他们的交易员要做这一块,做期货交易什么的要做对冲,所以我又跑上去他们办公室教他们系统怎么用,然后他们说,这小伙子好像还不错,一问我是念金融的。那个年代其实念金融的人不太多,尤其懂衍生品的更少,所以他们就很想找我去,但是那时候主管不放人,我也怕自己去了能力不够,所以这件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两三年后有一次在街头上某家餐厅,旁边有人叫我,我一看是那时候的金融工程部的主管,他说你跑去哪了,就一直找不到我,然后我说我换行业了,我在网络正热的时候跑去做网络了,因为网络薪水高,大概是券商的两倍多。他说他去了一家新的券商,在找交易员,问我要不要过去。后来我就去了。那时大概是2000年,我在行业内做交易大概是从那时开始。我当时就想可以试试看,因为毕竟学金融的,总是觉得做操盘手比较高大上一点,终于我也可以了,所以我是这样跳过研究关卡,直接开始做交易。

虽然那时候我是部门最赚钱的交易员,可是我是我们部门唯一一个本科毕业生,其他的可能都是海归研究生回来,只有我的学历看起来最低。有一次他们在讨论一个议题的时候,忽然问我说你的看法怎么样,我当时就愣住了,因为我从头到尾没有听懂那个英文名词是什么。那时候我忽然一阵心虚,因为他们一个是念会计的,一个是国贸的,只有我是念金融的,但我不知道他们说什么。那时候我就觉得,原来我只是靠着天赋随便乱做交易赚钱,事实上我什么都不会,所以我就自己又跑去报了研究生,然后很幸运地上了。之后我没有辞掉工作,有课的时候我就请假,然后去上课。后来领导发现我每个礼拜总是有两天在请假,他就忍不住了,他就说,我觉得你应该要在学校跟工作之间二选一。他觉得我既然这么赚我应该会留下来,没想到我就辞职了,我就跑去读研究生。因为那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只是表面上的金融专业,可是事实上好像不太会,专业底子不够扎实。

虽然到现在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帮助,但总归在学历上有些提升,稍微可以看了,没有以前那么糟糕了,然后绩效还可以,一直都还挺稳定的,所以慢慢地有点小名气出来。当时在某一家公司,研究跟自营部两个部门是合一的,所以我等于是在那里做自营主管兼带着研究部,是这样的模式才开始碰研究那一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充分体验到,交易员的养成一定要放在交易单位,而不是放在研究单位。这些写研究报告的人本身不做交易,研究员写的报告,他想要写的效果是什么?四平八稳,甚至有些可能受到行规的限制,我不能强力说做多,也不能说做空,我这写的它可能会上涨,但也不排除下跌的机会,如果要拿来做投资建议,我也不知道它到底要涨还跌,我要怎么做呢?所以很多研究报告对我来说,其实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最多就是我们做调研的动作,他帮我做数据梳理,至于他写的文字,他的建议是什么,我都不看,因为你都不做交易,我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故事,你既说它可能涨,也说它可能会跌,到底它还是涨还是跌,行情同时间只会走一个方向,你居然没有决定,我们就自己判断。而在交易单位培养研究员通常很简单,他不是针对一般客户在用,他是针对产出交易策略的,所以这样对于研究员的能力提升上会比较有帮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