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存在外汇交易

外汇资讯1年前发布 admin
185 00
描述文字

从根上说,国际贸易是外汇市场存在的最明显的原因。购买外国货物的进口商要先卖出自己国家的货币,买入外国货币,并以外国货币支付他们的购货款。另外,出口商将货物销往海外,通常收到外国货币。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出口商需要把外国货币兑换成他们的本国货币。

在国际贸易中兑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可以追溯到穿梭在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上并在美索不达米亚市场里交易的商人。现代,全球化已经出现,商品和服务的跨境贸易、国际企业并购持续增长,金融市场24小时运行,外汇交易就显得更为普遍了。

为什么存在外汇交易

外汇市场的三大类参与者

在密切关注具体是谁在外汇市场做交易之前,先对三类参与者主体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是很有帮助的。一般而言,参与者主体是银行间市场(外汇批发市场)、外汇批发市场的客户(包括零售客户和企业客户),以及撮合前两者并促成交易的中间商(经纪商)。尽管外汇市场的每个参与者都能归属到这三类群体中某一个,但请记住这些群体之间也会频繁地相互交易。

1 银行间市场(专业外汇市场/外汇批发市场)

顾名思义,这是所有类型的银行(投资银行、商人银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相互交易的市场。交易或直接和另外一家银行进行,或通过专业银行间经纪商进行,由银行的交易盘房执行。银行间市场因其巨大规模,成为外汇市场的价格制定者,其他参与者都依此价格交易。
依据不同的具体交易外汇产品,银行间市场的各类参与者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简单地说这些产品可以分为“即期外汇”“远期外汇”和“外汇期权”。

即期外汇市场(或T+2)

即期市场是指一般性的、普通的交易市场。基本上,两位交易者同意以一个具体的汇价交换头寸,交易即可完成,在两个交易日后结算(也就是T+2)。

对于零售交易者而言,要理解下面这一点很重要,即在大多数情况下,除非另有说明,网上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上的汇价是基于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汇价。当你进一步在这个领域浸淫,看到电脑屏幕上的汇价,资深专业人士会告诉你,“不要交易屏幕价格”。也就是说,你看到的电脑屏幕汇价,只表示市场接下来可能提供的交易价格,并不一定就是你能交易的价格。

远期外汇市场(除了即期价格,可以任何价格交易)

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的主要差别在于交易的结算日期不同。如前所述,即期交易的结算是交易执行后的两个交易日之后。远期交易的结算日期是交易执行后除了两个交易日之外的任何日期,可以是交易执行后的3个或者更长的交易日之后。在某些“短期”交易中,结算日可能比交易执行后的两个交易日更早,可能是一个交易日之后,甚至可能就是交易执行当天(当日结算)。

要记住的重要一点是,远期价格不仅受到前述即期价格的影响,还受到某一即将到期的远期外汇合约中两种货币利率差亦即换汇点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份远期外汇合约价格等于即期外汇价格加上(或减去)换汇点。

因此,远期外汇合约的波动受到即期外汇、国内或基础货币利率和外国货币市场走势的共同影响,而这三个市场同时都会有自身的表现。可以看出,交易远期外汇比交易即期外汇要复杂得多,因为你要同时关注三个市场的表现。

外汇期权和其他衍生品市场

期权交易者和其他衍生品市场,诸如期货和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nondeliverable forward makets, NDFs)的交易者,都是从他们所关注货币的波动性变化或缺乏变化中寻求盈利。作为其交易策略的一部分,他们可能会同时参与即期和远期市场。

许多读者可能较为熟悉期货市场,外汇期货合约实际上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化外汇远期合约。不过,许多人对无本金交割外汇远期合约较为陌生,因为它并不在交易所交易,只在银行之间、银行及其客户之间进行。这是一种现金结算的短期远期合约,通常用于不可兑换货币(如人民币),结算时的盈利或亏损的计算方法是,协定的远期汇价与结算时的即期汇价之差,乘以之前协定的名义金额。这类交易颇受欢迎,尤其是寻求对冲不可交易的外国货币的企业,或者在法律上禁止直接将国内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的国家。
无论银行交易的是哪一类的专业外汇市场,它们参与全球外汇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满足其客户的需要,尤其是涉及汇率敞口的企业客户,它们要兑换出口货物所得的外币,兑换要支付的进口货物款项,要对冲与在其他国家持有资产相关的风险。银行的交易员利用其专业的市场知识,会微调对客户的报价,调整幅度的大小一般依赖于市场趋势、订单流以及客户买卖意图(如果银行知道的话)。通过微调价格,银行获得了在外汇交易中赚取价格差异的潜在可能。说到这一点,近些年来竞争增强,银行通过给其客户一个与银行间价格差别较大的报价,所能赚取的盈利已经大大减少。现在,报价稍多几个点就可能使客户致电另一家银行,但就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银行向客户多报10~20个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此之前的10年间,银行对其客户的报价距离银行间市场价格50~100个点也是可能的。
满足了企业客户的需求,银行自身也要面临管理汇率风险敞口的问题。银行的交易员利用其掌握的市场技能和知识,在执行完与客户的交易后,要决定是立刻冲抵持有的头寸,也就是所称的“清账”或“当日平仓”,还是继续持有头寸,并等待一个更好的价格以退出头寸,从而获得收益。大多数客户交易产生的敞口会在每个交易日结束时清账。

类似地,具有境外投资业务或者资产的银行也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对它们而言,如果不采取措施应对这种波动,那么一项能盈利的投资可能轻易地变成一项亏损的投资,因为不利的汇率波动会侵蚀潜在盈利。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具有境外投资业务的银行普遍会在外汇市场采取措施,防止货币波动对己不利,这就是大家所知的“对冲”,这可能是一项简单的货币交易,也可能涉及更高层级的技巧,比如使用期权或者远期外汇合约。

除了与客户相关的交易和内部对冲交易之外,银行也会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基于对市场波动的预期,通过投机获取盈利。银行根据汇率变化预期进行交易,促使数以百万计的美元流入性进入市场。一些银行如果拥有成功的投机性交易员,会大幅提高银行业绩标准。当然,反过来说,如果不负责任地交易,也会出现持续亏损的风险——比如2003年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外汇期权交易损失案。

中央银行

在许多国家,参与外汇批发市场的大型国家实体是该国的中央银行。在澳大利亚,它就是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这是一个很好地逐步了解中央银行的途径(请参考本章末尾,快速浏览外汇交易领域主要中央银行的网站)。尽管澳储行宣称,它并未将任何澳元汇率当成目标水平,但它确实可以而且也一定会在公开市场(银行间市场)采取措施,“缓和”央行认定的大型反常单边行情。当澳元市场出现这种走势,或者波动性变得异常高时,交易者就会关注澳储行是否采取行动的信号。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因为各种公共政策和历史原因,根据各自国家货币市场的相关法规,发挥着更加活跃的角色,它们可以这样做,也确实这样做。

与外汇市场的其他参与者不同,央行通过交易活动,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买入或卖出数以千万计的美元,拥有推动汇率波动(尽管是短暂的)的资金实力。央行与市场中的其他参与者都不一样,它们拥有自由印制钞票(称为“量化宽松”)的能力和权利,比如美联储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就已经好几次这样做了。

事实上,一家中央银行推动汇率的能力是这样体现的,即一个“中央银行在市场中出现”的简单传闻就足以引发价格波动。一些中央银行正是利用这一点,公开致电不同的银行——定价者,并对它们感兴趣的货币询价。即使央行不在询得的价格交易,央行查询汇率的新闻也会迅速在市场中传播开来,从而推动市场按照央行期望的方向运行。中央银行公开表示希望货币汇率按照某个方向运行,甚至是希望货币汇率运行至某个特定水平,就是所称的“口头干预”(jaw-boning)。

尽管澳储行并未指定澳元目标水平,不过其他中央银行在表达其意图上更加直言不讳。广为人知的是,日本银行总是发表声明说,日元过于强势。它还会采取措施卖出日元兑其他货币,尤其是兑美元。尽管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制定并达成了日元升值(作为美元全盘贬值的一部分)的计划,但美元/日元从250区域下跌到1987年140水平时,日本银行开始尝试减弱日元的强势(反映在美元/日元的跌势中)。尽管自此进行了大量干预,但打压日元强势的努力都只能获得短暂的成功。在美元/日元140、120和100的位置,市场力量都打败了这家中央银行,汇价曾在1994~1995年间测试100以下水平。

中央银行的政策风格、政策目标和法律监管共同创造并影响着你可能参与的市场,而在亚洲地区这些方面的差异较大。比如,在中国内地,人民币交易在货币兑换金额和用途方面的控制受到高度监管,然而在中国香港地区,货币市场的监管相对就宽松很多。因此,了解本国(地区)及外国(地区)的货币监管法规,并研究该国中央银行的操作和意图,是一项很值得的实践。

定价者/受价者

进一步阐述一下定价者和受价者这一话题。一家银行根据对方要求,愿意并能够同时报出某一货币对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双向价格),那么它就是所说的“定价者”。顾名思义,定价者制定的是其他参与者必须据此交易的价格。定价者必须做好准备,根据对方选择交易的卖出价或者买入价完成交易,从而成为其所报货币对的买家或卖家。

尽管一家银行可能是某些货币的定价者(在极大程度上这家银行专营这些货币)但这家银行同时可能是其他货币交易的受价者。外汇批发市场的客户(包括零售交易者)也属受价者之列。顾名思义,受价者并不制定价格,相反,他们以定价者所报出的价格进行交易。除非选择不以这个价格交易,否则就受价者自身来说,在影响定价者提供的报价上话语权很弱。

外汇批发市场的客户

客户群体非常多样,这部分的外汇市场参与者包括政府、基金管理公司、有外币收支的套期保值者和企业,比如进口商和出口商。这也是你(零售交易者)所属的群体。
过去,这个群体内部的尊卑次序非常明显。那些经常给银行带来大额交易的客户,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因此不难理解,这些客户经常能拿到比其他人更好的价格(更窄的价差),而且如果发生可能影响外汇市场的重大事件,他们也总是第一个接到银行交易盘房的电话。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个人关系也能提升客户的层级——那时总有吃得时间很长的商业午餐。然而,在当下电子交易平台的时代,数据来源相同,竞争激烈,所有类型的客户拿到的价格(价差)几乎都是相同的,交易规模和个人关系不再那么重要。

零售

就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有意愿参与外汇交易的普通零售投资者开放的途径还很少。价格远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么透明,那些曾冒险进入的人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市场也缺乏竞争。
传统上,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等小额交易一度主导外汇市场的零售部门,不过科技的进步打开了零售市场更广泛参与外汇交易的大门。

网上交易平台(包括差价合约contracts for difference,或CFD服务商)激增,而且作为执行交易的一种方法被广为接受。它发源于证券市场,但多家网上外汇保证金公司的出现意味着,来自任何地方的零售交易者都可以参与外汇市场,与世界上最大的投资机构和银行机构在几乎相同的平台上竞技。零售活动的主体已经从假期旅行时(因为购买当地的商品和服务而需要兑换外国货币)转变成现在的投机,也就是交易者寻求直接从汇率的波动中盈利。尽管零售交易者仍然可能比银行间交易者的价差高出1~2个点,但相比旅行支票的价差而言已经是巨大的进步。相比于其他市场,诸如证券市场或期货市场,外汇市场执行交易的成本(价差)是很低的。

政府

政府有多个原因参与外汇市场,从简单的处理政府事务和维持驻外使领馆的运行,到基础设施和国防工程支出都有。对外援助也会涉及大量的外汇资金。毕竟,作为普通的澳大利亚人,一旦走出澳大利亚国境太远,澳元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正常情况下,政府在处理所有对外业务时,都是各自国家中央银行的客户。

主权财富基金和债务管理部门

主权财富基金实际上是一国外汇盈余的投资管理机构。过去,管理一国外汇储备的任务专属于一国中央银行或财政部,不过久而久之,随着大量外汇储备的增加,一些深具远虑的国家预见到需要一个更加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即使不是永远,也要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使公共可投资资产保值增值。对于出口不可再生资源的国家尤其如此,比如出口石油的阿拉伯海湾国家,以及出口煤和铁矿石的澳大利亚,这些产品未来的出口量和价格都得不到保障。

主权财富基金不是外汇市场的小角色。2011年7月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Sovereign Wealth Fund Institute)发布的报告显示,仅前40位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就已经达到4.7万亿美元。这类基金例如包括管理资产达到750亿美元的澳大利亚未来基金(Australia Future Fund)、新加坡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GIC),以及中国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金是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管理资产达到6570亿美元。这些主权财富基金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目的,但都要保证这些资金能得到有效利用,并在规定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最大化。

资产负债表的另外一面由国家债务管理办公室管理。这些政府机构处理政府的负债和债务,确保持续获得融资,并在规定参数内管理借贷计划的利率风险,尤其当涉及外汇时。

一定程度上,两类政府机构在投资及借贷活动中都非常低调。并不意外的是,债务管理办公室银行家和投资者会倾向于更高水平的监管,与此相反,主权财富基金则对它们的投资标的和投资组合的商业性更加谨慎。两者在外汇市场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忽视的。

超国家组织

这一类的货币市场巨人偶尔会在媒体上露面,但大多数时候会被市场忽略。最主要的超国家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BIS)。这些超国家组织的运营名义上主要由发达国家,在较小程度上由发展中国家资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减少外汇管制,并向发生短期国际收支问题的国家提供资金融通,使其贸易往来不受影响,以促进世界贸易。世界银行侧重于向各国政府借贷,以重建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国际清算银行成立于1930年,管理德国向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协约国缴纳的赔偿款。

当一国或地区出现金融难题,需要财政援助或债务重组(救助)时,这些超国家组织会常被提及。不过,它们普遍不受人待见。1997~1998年亚洲遭遇金融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其对亚洲(当时的)受困经济体经济和金融部门重组所持有的强硬和不肯通融的立场,而受到激烈的批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及欧洲中央银行)在救助南欧国家时显得更加慷慨些。亚洲地区政府已经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一定程度上也有些臃肿和浪费,但它们可不想再临时交出金融主权。

尽管如此,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些机构,因为通常它们是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最后的金融生命线,而且事实上它们也是重要的货币管理机构。比如,国际清算银行管理着约10%的世界外汇储备。

 

企业(包括跨国公司)

进出口商品的企业参与外汇交易,是其每日正常业务的一部分。进口商要卖出本国货币,买入外国货币,支付进口货物款项。出口商则与其相反,它们要把收付的外国货币兑换成本国货币,回流国内。出口商不仅包括贸易公司,还包括许多把产品(羊毛、棉花和小麦)销往全球市场的初级产品生产商。

进口商不仅包括进口待售成品的公司,还包括那些因生产自己产品而进口外国原材料的公司。对这些公司而言,本国货币贬值,意味着它们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才能买到相同数量的外国原材料;另外,本国货币相对升值,就意味着进口货物所需要的本国货币减少了,剩留资金增多。如果企业能提前预测到它们的外汇需求,那么就能利用外汇市场的各种金融工具“对冲”其汇率波动敞口,有效地在当下为未来交易锁定价格。如果在确定被锁定的价格的日期与最终的实际交易日期之间,出现不利的汇率波动,那么企业(或个人)就受到一定的保护。如果出现有利的汇率波动,那么企业可能错失一些盈利,但权衡之下,能确定并排除外汇风险,也是值得宽慰的。

跨国企业与之前提到的普通企业类似,也有买、卖和管理资金流的需求,不过更加复杂,因为进出口业务涉及多个国家和货币,成本和税收核算是也多币种的。这在外汇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的风险管理方面已是一项挑战,更别提多币种条款和管理的问题了。

一些跨国企业的交易量甚至大于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它们对市场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跨国企业对资金流曾有持续的影响,不过随着金融市场某些管制的解除,以及之前差异较大的国家市场融合为地区性甚至是大陆性的联合体,跨国企业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已经转到我们要讨论的下一个角色上: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和对冲基金

投资机构旨在为客户资金实现最大的收益,很少会满足于只投资在国内市场(除非基金章程限定在这一市场)。这些基金管理公司(fund manager)在其他国家发现了良好的机会,就会将资金从一国转向另一国,因此都会涉及外汇市场。

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显示,在所有外汇交易中,贸易方面的货币交易只占大概10%,而90%左右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资本)资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基金管理公司单独做出或集体做出的投资决策对货币汇率的影响,要远大于贸易方面的交易资金流动。

一旦投资经理做出海外投资的决策,可能就要采取策略对冲未来货币波动带来的风险。这样的策略通常被认为是“货币管理外包”(currency overlay)。货币管理外包可能是被动型的,即只对当前的汇率做出反应,也可能是积极型的,即对冲风险所占的比重依据货币管理外包机构对未来货币走势的预期而定。

对冲基金是基金管理公司大类中一个较为激进的成员。尽管对冲基金的历史及其风格、内幕等这些内容本身就能写成一本书,但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它应该用“绝对收益基金”这样正确的称呼。当下,“对冲基金”这个名字是有一点用词不当。事实上,它们通常并不进行对冲,与传统的基金管理公司不同,它们更专注于创造积极和绝对的商业回报,而非只被动地投资于一种资产上。绝对收益基金不会容忍损失,能快速地(而且更果断地)截断损失,退出一个货币市场或者一个国家市场。

绝对收益基金对货币的影响更具渗透性,且这种影响与交易风格的多样性紧密联系。它们对货币有着范围更大的影响,能更为具体地定价货币,对货币施加着从短期到长期的影响。

从短期来说,我们还看到了过去十年高频交易者(high-frequency traders,HFTs)的增加。它们(通常)是专项基金,利用成熟科技,通过分析市场数据,捕捉从一秒到数小时的交易机会。高频交易者一天多次进出短期头寸,目标是在每笔交易上只赚少许盈利。尽管向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但至于其到底是增加了市场效率,还是在市场陷入困境时扮演危险的破坏性角色,人们还众说纷纭。

投机者和投资者

投机者并不是根据基础的基本面因素参与外汇市场,他们只是为了从汇率波动中赚取盈利。投机者可以是在专属交易盘房进行交易的银行,可以是投资基金(其中的一些专门进行货币投机活动),也可以是零售交易者。尽管投机者在市场中的名声不佳,但是他们向市场提供的流动性对增加外汇市场的整体效率出了大力。

最有名的货币投机者之一是乔治·索罗斯。他突然成名,也有人说恶名突现于1992年,当时他和他的量子基金押大注在国际市场趋势上,投入大量投机空头头寸在英镑上,据报道说超过了100亿美元。他预期英镑将走弱,与英格兰银行的观点相反,后者不愿让英镑下跌,也不愿提高官方利率。最终,市场力量占了上风,英镑确实大幅下跌,迫使英格兰银行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据报道索罗斯获益11亿美元,并被冠以“打败英格兰银行的人”的称号。对于许多交易传奇者而言,你很少能听到他们亏了多少钱。很少被提及的是,就在数年之后(1995年),索罗斯在类似的日元投机攻击中,损失了数亿美元。

1997年,他被批评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马来西亚林吉特(MYR)和泰铢贬值的幕后推手。并不是很多投机者都如此具有影响力(或者如此高调),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占据了外汇市场活动中很大的一部分。

“投机者”一词带有负面含义,是说一个人主动从别人的不幸中贪婪地赚钱,但在外汇市场并非如此。投机者是基于预期买入和卖出商品、股票或者货币的投资者。投机者对价格或者汇率很有信心。没了这种信心,人们就要卖出。卖出不是一种贪婪行为,而是一种恐惧行为。实际上,在1997年亚洲货币危机中,泰国和马来西亚资产的第一批卖家是当地的泰国人和马来西亚人。

支持政府政策并不是投资者(或投机者)所要扮演的角色,而给予投资者投资信心并使其相信国家前景和货币是政府要扮演的角色。投机和投资本质上是一样的。当你买入或者卖出一种货币时,你既是在投资,也是在投机。

经纪商

经纪商简单地说就是外汇市场其他参与者活动的促成者。它们的角色是将买家和卖家撮合到一起,发现价格,并为所有参与者增加流动性。依据客户类型的不同,经纪商也有多种类型。

对于银行间市场而言,传统的语音经纪商大部分已经让位于电子经纪商,后者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兴起。之前,外汇经纪商团队坐在室内通过公开式电话专线直通银行的交易室,只是现在这些系统大部分已经成为过去式,不过有些仍然存在,主要集中在伦敦。电子经纪的出现,比如路透系统和电子经纪服务系统向交易者提供更为透明的系统,使买家和卖家配对交易的速度更快,昂贵的人工错误也会更少。

从零售的角度说,“经纪商”一词实际上就是和你进行交易的平台服务商或公司,也是你唯一的对手。你在经纪商(零售外汇交易层面的网上外汇交易平台)那里开立的每一笔交易头寸,也必须仍然在这家公司平仓。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差价合约服务商,他们向客户提供保证金存款服务,客户凭此参与到外汇市场,只用一小笔存款作担保,即可交易相当大的金额。

 

还有别的吗
前述三大类群体的一些清晰界线正在变得模糊,因为网上外汇保证金交易服务商开始扮演其客户的定价者的角色。这些客户通常是零售客户,但一些更大型的网上平台也会面向大型企业,甚至一些小型银行。这些网上外汇保证金交易服务商的交易量经常和许多银行一样大,是全球外汇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因为它们也要冲抵客户交易头寸。
全球的银行间市场(批发市场)占据外汇市场的主导地位,是绝大多数资金的来源,同时也是价格的来源,外汇市场的所有其他参与者都要据此交易。第二大类就是批发市场的客户,包括企业、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者,甚至是政府和主权财富基金。零售交易者也属这个类别。而将前述所有这一切参与者集中在一起交易的就是第三大类群体,即经纪商和服务商。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www.ecb.int
英格兰银行www.bankofengland.co.uk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www.federalreserve.gov
中国人民银行(英文版)

www.pbc.gov.cn/publish/english/963/index.html
日本银行(英文网页)www.boj.or.jp/en
加拿大银行www.bankofcanada.ca
瑞士国民银行www.snb.ch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www.rba.gov.au
新西兰储备银行www.rbzn.govt.nz
印度储备银行www.rbi.org.in/home.aspx
韩国银行www.bok.or.kr/eng/index.jsp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www.mas.gov.sg
(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

www.info.gov.hk/hkma
印度尼西亚银行www.bi.go.id/web/en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www.bnm.gov.my

南非储备银行

www.resbank.co.za/Pages/default.aspx
国际清算银行www.bis.org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世界银行www.worldbank.org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