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偏向于认为理性是对人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和“理想化处理”。虽然投资是一种感性冲动的行为,但真要实施起来绝不能太感性,而是要理性地分析与考量。
投资行为源于感性冲动
“在我们从事认识活动以前,必须先对认识能力本身进行一番批判性的考察,以确定它是否能承担起我们所赋予它的任务——把握绝对真理。”康德如是说。人的认识能力分为理性和感性。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和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感性是指感觉、知觉的心理活动。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很多生活习惯在原始丛林可以帮助我们躲避野兽的袭击、避开天气灾害等,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本能是趋于失败而非成功的(如贪图享受、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面对选择时,我们更多地依赖感官体验、经验经历等,不可避免地犯着同样的错误。就如大部分投资者不对市场本质进行深入分析,仅仅依靠自己的感官和小部分知识进行投资,这部分人的投资结果往往是亏损大于盈利。
由于人在本质上是抵触和厌恶变化的,所以身体懒惰的投资者是光想不干,大脑懒惰的投资者是光干不想。而思维懒惰的投资者,自以为每一个投资决策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其实他们的行为更多来源于感性。虽然投资者知道每一笔投资决策都有出错的可能,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这种感性的反应。
一般来说,投资者对于风险来临之前的感知,主要来源于投资者的感性,来自以前的投资经验,但放缓思考的速度、思考下一步决策等,这都需要投资者进行理性思考。在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偏向于认为理性是对人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和“理想化处理”,虽然投资是一种感性冲动的行为,但真要实施起来绝不能太感性,而是要理性地分析与考量。笔者的态度是:做任何投资决策都要理性地考虑风险,这样才能把投资做得完美。
理性思维抑制感性冲动
感性主要来自我们固有的生存本能和社会认知,行情上涨时的冲动、亏损时的侥幸心理,这些都源自投资者与生俱来的本能,都是自主发生且毫不费力的,这些行为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不必刻意也无需努力就可随意提取。然而,理性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选择的主要依据,当理性发生的时候,其感性行为(如冲动、侥幸、贪婪、恐惧等)都会受到抑制。
在投资过程中,感性和理性常常是互相配合的。投资者在确定交易机会时往往来自感性,然后理性被激发,从而产生投资决策和行为。当然,理性更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如果注意力分散,思维也会随之中断。当投资者的思维遇到阻碍时,那些贪婪、恐惧等感性行为无法给我们提示,这就需要理性为其提供支持。比如,当投资者看多油脂期货价格时,偶尔会出现令人感到惊讶的利空消息,投资者会把目光集中在这个令人瞠目的消息上,并在记忆中寻找发生这种消息的原因。同时,由于以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价格大跌导致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不断浮上心头,此时你的理性反应应该是严谨地对待该消息的影响力,但最后往往是感性情绪主导了自己的行为。
在投资过程中,感性和理性常常是互相分工的。在熟悉的情景中,因感性而做出的反应是准确的,就像我们遇到蛇就逃跑一样。在投资过程中,因为感性很容易犯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感性思维常常会将原本较难的决策问题简单化,而对于逻辑推理和统计分析,它几乎一无所知。不过,感性系统是无法关闭的,因为没有一个投资者可以完全做到理性思考。
当然,感性与理性之间也存在冲突,这在投资过程中非常普遍,投资者也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当前期良好的走势突然有了回调机会,感性会反复指使你“赶快买入吧,这是好机会,还会上涨的”。理性则会提醒你现在的走势是走坏的开始,最好等回调完了确认上涨趋势继续的时候再考虑买入。
理性的众多任务中就包括抑制感性所产生的冲动,就是要有意识地控制自我行为。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思维上的错觉呢?一般来说,感性都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当理性对感性有所察觉时,我们需要理性地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运作来避免思维错觉。当然,如果在投资中时刻质疑自己的想法、时刻对自己的行为保持警觉,那么我们在做选择时就会拖沓且非常低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景,并在风险很大的时候尽量避免这些错误。
总之,不成功的投资者都一样,无非就是犯那几种耳熟能详的错误,他们的投资都是依靠本能来进行的,而成功的投资者,无不始终理性地坚守着自己的交易系统和投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