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外汇局最新发声→

资讯3周前发布 admin
49 0 0
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外汇局最新发声→
当前,推动金融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还将做好哪些工作?为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优质金融服务,金融监管总局将如何施策?完善中国特色证券执法体制机制,中国证监会还将推出哪些举措?国家外汇管理局如何看待我国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和韧性?

 

9月3日,在中国国际贸易服务交易会期间,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就上述话题回应关切。

金融监管总局周亮:将绿色转型进展纳入日常的监管评价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保险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为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周亮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规则标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制度框架,形成与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相匹配的金融政策安排;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为金融机构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提供指导。

二是创新产品服务。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探索并购融资、气候债券、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进一步发展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业务,稳妥开展碳金融业务,提高碳定价的有效性和市场流动性;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异化的保险费率机制,提升对绿色经济活动的风险保障能力。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严把项目融资碳排放关,完善客户授信管理,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提升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探索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高碳行业资产的风险敞口,针对性做好应对预案。

四是完善日常监管。落实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将绿色转型进展纳入日常的监管评价,加强对实施情况和相关风险的监测分析,确保银行保险机构安全稳健运行。

五是推进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巴黎协定的框架下,加强绿色金融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将“一带一路”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国际合作重要平台,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

中国证监会焦津洪:以健全的法治和强有力的监管执法提振投资者信心

中国证监会首席律师焦津洪表示,提振投资者信心,从根本上讲要靠完善的法治、严格的监管执法、健全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从五方面入手,以健全的法治和强有力的监管执法,提振投资信心,包括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各条线制度规则“立改废释”和体系优化,完善符合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证券执法体制机制,消除“口袋政策”,严格规范自由裁量权等。

焦津洪认为,完善的法治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基础。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资本市场是规则导向的市场,良好的法治是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的关键。

“只有加快形成科学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才能让市场各方对市场的规则、市场的秩序充满信任,对未来发展具有稳定预期,才能放心投资。”他说。

严格的监管执法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举措。焦津洪强调,通过加强监管执法,推动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时清除市场里的“坏鸡蛋”和“害群之马”,有力维护市场秩序,让市场各方看清并认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市场活力才能显著提升。

他还表示,健全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保障。

“我国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超过2亿,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超过7亿,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合法权益容易受到损害,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焦津洪说,只有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最大努力防止投资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即使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经济利益也能及时得到赔偿,违法违规行为也能被及时查处,投资者才能有信心。

焦津洪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以健全的法治和强有力的监管执法,提振投资者信心。

一是持续健全资本市场法治体系。他表示,证监会将推动修改公司法等法律,制订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等行政法规,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各条线制度规则“立改废释”和体系优化,使资本市场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为加强监管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全面推进监管转型,强化各条线的监管协同,构建高效协同的监管架构。完善符合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证券执法体制机制,强化“零容忍”执法震慑。健全部际联动、央地协作的工作机制,深化与公安、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增强监管执法合力。

三是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焦津洪说,证监会将持续完善监管“工具箱”,坚持科学监管、分类监管、专业监管、持续监管,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推进阳光监管,消除“口袋政策”,严格规范自由裁量权,提升监管透明度和一致性。

四是提升监管科技化水平。包括,加快监管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监管信息集成度,开发并推广实用分析工具,促进业务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

五是不断强化投资者保护力度。他表示,证监会将坚持把“大投保”理念贯穿资本市场监管全链条、各方面,推动中国特色证券集体诉讼常态化开展,统筹运用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先行赔付、责令回购等制度措施,丰富持股行权、支持诉讼、示范判决等实践,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

中国人民银行金中夏:确保金融管理能力与金融开放水平相匹配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金中夏表示,下一步,在推动金融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制度性的开放局面。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既要扩大市场准入,又要优化准入后的政策安排。

三是确保金融管理能力与开放水平相匹配。金中夏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全球流动性收紧,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金融风险有所暴露,发达国家的一些金融机构出现挤兑,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发达经济体加息所产生的溢出影响。

“这些都再次提醒我们,扩大金融业开放,同时也要维护好金融安全与稳定,唯有在开放和稳定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行稳致远。”金中夏说。

他表示,北京集聚了大量金融机构总部和丰富的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布局。中国人民银行将一如既往支持北京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支持北京发展高质量的金融产业。

国家外汇管理局郑薇: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基础坚实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郑薇表示,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持续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助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郑薇表示,上半年,我国外汇市场稳定性和韧性不断增强,跨境资金流动平稳有序。据初步统计,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为1468亿美元,处于历史同期的高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1.7%,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货物贸易顺差保持较高水平,继续发挥稳定国际收支基本盘的作用。

“我国以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外贸主体活跃度明显增强。”郑薇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绿色产品出口动能充沛,支持我国经常账户保持合理的顺差规模。服务贸易项下,国内居民留学、旅游等跨境出行也在有序恢复,带动服务贸易收支规模有所增加;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趋稳向好,上半年境外资本呈现净流入态势,外资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债券增多,其中外资净买入境内债券近790亿美元。

郑薇表示,随着各项政策效果不断显现,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同时,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更加稳健,市场主体的理性程度持续提升,外汇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础依然坚实。国家外汇管理局将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引领,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稳妥推进资本项目的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助力我国涉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上海证券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Ads Blocker Image Powered by Code Help Pro

检测到广告拦截程序!!!Ads Blocker Detected!!!

我们检测到您正在使用扩展来屏蔽广告。请通过禁用这些广告屏蔽程序或者把网站加入白名单来支持我们。

We have detected that you are using an extension to block advertisements. Please support us by disabling these advertising blocking programs or adding the website to the whitelist.